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职工风采

以医者之心教书,以师者之心育人——记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九届、第十届“教学标兵”刘玉玲

发布时间:2025-09-10点击次数:114次

  秋意渐浓,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十届“教学标兵”的名单中,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再次出现,她就是在2023年获得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九届“教学标兵”荣誉称号的妇科刘玉玲。对于今年再次拿下这一荣誉,她笑着说:“温暖,更有干劲了。”

 
从“不敢抬头”到“盼着提问”

  “您为什么选择当老师?”面对这个问题,刘玉玲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回到了多年前的一次临床带教,其中有一幕触动了她。“学生对着书本发呆,临床上却手足无措——我就想,得有人把‘活经验’传下去。”

  谈及对她影响最深的一名老师,她特别提到妇科主任蒋贵林教授。她说道,蒋主任经常把“治妇人病,先调心神”以及“教学要贴临床,行医要带温度”这两句话挂在嘴边。刘玉玲坦言,这两句话她一直记着,也一直在临床与教学中实践着。
  回忆起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依然清晰无比。她笑着说,“十年前,我带本科《中医妇科学》的实操入门课,提前一周把讲稿背得滚瓜烂熟,还特意带了当归、益母草这些小药袋,贴好标签带去教室。”可一上台,看到几十双眼睛,她还是紧张得“全程盯着PPT念”。直到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痛经痛到冒冷汗,先止痛还是先辨证?”她慌忙翻起临床笔记,才慢慢接上话。
刘玉玲在课堂上
  “那时候就怕讲错,怕学生觉得我不专业。”而如今,她反而盼着学生多提问。这说明他们在思考,比“顺顺利利讲完课”更有价值。
“你能行”——三个字,照亮一个学生的从医路

  刘玉玲从事教师职业的十年间,让她印象最深的是规培生小文。刚来门诊时,小文一接触患者就慌,连搭脉都手抖。有一次接诊一位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她全程一言不发,事后红着眼眶说:“老师,我觉得我不适合当医生,连跟患者基本沟通我都不敢。”

  刘玉玲没有急着安慰,而是让她跟在身边,只看、只听、不动手。“我带着她观察怎么和患者聊天,怎么从细节里发现辨证线索。”等这位患者来复诊时,小文开始尝试问一句“睡眠好点没有”,声音虽小,却异常认真。
直到有一天,小文主动提出要为一个痛经患者拟方。她蹲下来和患者平视,说“我以前也痛经,我懂你,咱们一起想办法”。那一刻,刘玉玲知道,她的学生找到了当医生的温度和信心。
如今,小文已成为一名基层妇科医生,还用所学帮助了一位产后抑郁的妈妈。谈到这位令她印象深刻的学生,刘玉玲神情动容,从小文身上,她看到了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是给学生“你能行”的底气。
临床与教学相互成全,是热情之源

  如何平衡临床、教学与生活?刘玉玲的秘诀在于“找节奏”。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列出“必须做”的事项,分配好时间块:“比如上午重点关注3个实习生的门诊带教,下午手术后要留出时间批改学生作业,晚上回复学生提问。”

刘玉玲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第十届“教学标兵”比赛现场
 
  在她看来,能时刻保持热情的来源,正是临床与教学的“相互成全”。她跟我们分享了门诊遇到的一则特殊病例,一位多囊卵巢患者经她调理成功怀孕,她就把案例做成课件,当成课堂素材放给学生看,她们眼睛瞬间就亮起来了。毕业的学生成为一名妇科医生之后,用她教的方法缓解了患者的痛经,还发来感谢信。刘玉玲认为,这种“我帮到了人”的实感,比任何表彰都让她有成就感。
  最让她感到幸福的,不是治病的“结果”,而是陪伴的过程。2024年,一位两次流产的王女士在她的调理下终于保胎成功。2025年春天,她抱着百天的宝宝来到诊室,把宝宝送进刘玉玲怀里。回忆起半年前的那天,刘玉玲对场景发生的细节都记得无比清晰,她描述道,看着她的患者从绝望到满怀希望,听着她的患者絮叨宝宝的每一处变化,那一刻,她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万分欣慰。
王女士来到诊室感谢刘玉玲
对年轻教师说:教学,是一场双向的成长

  对于刚踏入教师队伍的年轻人,刘玉玲送出三句心得:“别怕不完美;把临床当成自己的活教材;别自己硬扛。

科室小讲堂

  她鼓励大家,教学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她看来,今天的老师教给学生一份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明天他们的一个问题就会让老师重新思考临床辨证的细节。用刘玉玲多年的经验来看待某些年轻教师还沉浸在某堂课讲得不够好的细节里这种怪圈,她认为多年后学生发来消息告诉老师,您的方法真的帮到了人。这个时刻,会冲散老师对课堂细节把握的顾虑,让大家明白这份工作是动态的,随着时间一起流淌。

  “教学标兵”,不只是荣誉,更是一份承诺。她说:“我要把中医妇科的临床经验和医者初心,揉进每一节课。”因为她知道,她传下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温度、一种信念、一种能照亮更多人从医路的光。
刘玉玲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第九届“教学标兵”颁奖典礼现场合影留念
 
作者:陈雯越
二审:邓思洋
三审:沈德森
Baidu
map